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深度采访了我院院长陈春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陈院长是如何讲述外籍人才培养的“深耕播种”精神的吧!
陈院长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研修班结业典礼的合影,图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抵肩而立,虽肤色、样貌不同,却都展露着开怀的笑容。
2024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迎来了33名特殊的学员。他们来自毛里求斯、老挝、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来此参加由商务部主办、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承办的“发展中国家能源低碳转型与碳达峰碳中和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
“近年来,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对外籍人才的需求也逐年提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挥能源高校平台优势,构建了‘国家部委—国内能源企业—国外能源企业’多渠道外籍人才培养格局。”陈春茂谈道,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其中提到“沿线各国唇齿相依,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教育合作前景广阔,大家携手发展教育,合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而这,也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外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出发点和基石。
“我校自1997年就开始开展外籍人才培训,随着时代变化,培训规模逐步扩大、培训领域逐渐拓宽,如今已覆盖石油石化专业技术、综合管理、汉语语言、石油商务等多个模块,累计培养了来自50个国家的5000余名知名友华外籍人才。”陈春茂将这些外籍学员称作“种子”。“几百颗种子撒出去,会影响成千上万的人。”他说,“这个研修班我们目前承办了两期,学员多是各国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在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现场走访,他们亲眼见证了我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也了解了多姿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属地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合影
持之以恒的“走出去”战略,让学校在国际上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2023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绿色转型”教席,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第23个教席,也是国内外首个与碳中和直接相关的教席。
各国学员不远万里寄送来的纪念品堆满了长桌,如同一个微缩版的世界文化展览厅。其中有一件设计和色彩都非常独特的木质面具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陈春茂介绍说,这是由厄瓜多尔安第斯石油公司外籍雇员提高采收率培训班学员赠送的木雕制品,在当地,代表美好的祝愿和由衷的思念。
木桌背后的墙面上,来自各资源国政府、送培企业的感谢信和学员们的留言贴得满满当当。其中,一名叫作法比奥(Fabiau Freire)的学员在信笺上写道:“谢谢你中国。我遇见的每个人都如此美丽,如同魔法,就像这个令人惊叹的国家。”其下,还有一行写得歪歪扭扭的中文字“他们太棒了”。这也正是每一个参加研修班的学员的心声。
如今,一批又一批像法比奥这样从我国院校走出的外籍人才,正在世界各地的项目上发光发热,我国带“油”味儿的“朋友圈”也持续扩大,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吹起了一道共建共享、和平发展的新风。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点亮世界地图。”陈春茂笑道,“今年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在学校与中国海油、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工学院共建中国—巴西科技创新中心的依托下,继续撒播文化、科技交流进步的种子。”
详情见下图: